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

希特拉確是民選的

希特拉確是民選的

民主必勝於 2009年1月21日 18:42 在FACEBOOK網誌刊登
 
題:希特拉確是民選的

柏新 2007/10/31

最近特首曾蔭權所說極端民主等同文革,歪論一出全港嘩然!輿論當然群起聲討,不少論者以葉劉淑儀曾說的「希特拉論」相提並論,不過,許多人好似曾特首這樣對歷史缺乏認識,難以分辨曾特首和葉劉言論的分別,其實曾特首所言是比喻失當,而葉劉的言論屬邏輯繆誤。希特拉毫無疑問是個大獨裁者大魔頭,但葉劉所言希特拉是民選的確是事實,我們不能因痛恨希特拉,而否定他是民選合法上台的歷史。

2002年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推銷23條立法時說過:「希特拉都係民主選舉上台,佢殺左700萬猶太人,一人一票並非萬應靈方。」

‧事實正確邏輯有誤

葉劉所講的是事實,不過卻用來誤導市民,葉劉的邏輯論點是1)希特拉是民選;2)希特拉是壞的;3)所以是民選是壞的。葉劉犯了邏輯謬誤,就是拿少數個別的例子來代表整體。舉例說,某人的老公有性病,而某人係經自由戀愛找到老公的,我們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:經自由戀愛找到的老公都有性病。民主制度曾經選出眾多卓越的領袖,如華盛頓、林肯、邱吉爾及曼德拉等等,又不見葉劉提一下。

希特拉之所以能靠選舉上台,有其獨特的歷史因素並非偶然,值得大家重溫一下:

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德國戰敗收場,德王威廉二世退位出走荷蘭,德國內部發生革命後成立共和國,由於當時在魏瑪市(Weimar)通過憲法,故歷史學家稱這個時期的德國為魏瑪共和。魏瑪共和採用半總統制,國會按比例代表制選出。

‧魏瑪共和動盪不安

作為新興的民主國家魏瑪共和飽受嚴峻考驗,由於德國要忍受割地賠償之辱,許多德國人對魏瑪共和接受《凡爾賽條約》深深不滿,戰爭賠償成沉重的經濟負擔,左右翼好戰份子又不斷鬥爭,1923年德國馬克更大貶值,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,中產階級的財富大幅蒸發,加上當時德國黨派林立,政府更迭頻繁,故政局一直動盪不安。

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大崩盤,促發全球經濟大蕭條,德國工業生產大幅下降,1929年至1932年間,工業生產量下降了40%至50%,產量下降導致企業裁員,大批工人失業,1932年時幾乎兩個德國工人就有一個失業,在此極度動蕩不安的環境下,令納粹黨迅速壯大起來。

1928年5月德國的國會選舉中,納粹黨得票率僅2.4%,到了1930年9月的國會選舉中,納粹黨得票率升到18.5%,成為國會中第三大政黨。在1932年3月的德國總統選舉中,希特拉挑戰尋求連任的興登堡,在5位候選中希特拉得票第二,得票率達30.1%,由於未有候選人得票過半數,在1932年4月舉行的第二輪總統投票,興登堡得票率53%成功連任,而希特拉得票率達36.8%仍排第二。

‧1932年納粹黨成第一大黨

1932年7月德國國會再舉行選舉,納粹黨得票率上升至37.8%,在608個的議席中取得230席,成為德國第一大的政黨,社民黨和共產黨則分別成為第二和第三大政黨,得票率分別是21.9%和14.6%。由於當時沒有政黨同盟可取得過半數議席組織政府,故此議會又再度被解散。

1932年11月6日,德國國會再度舉行大選。納粹黨取得近33.6%票數。它的得票數雖然比7月少了2百萬張,但納粹黨仍然是國會第一大黨,當時形勢已無法阻止納粹黨加入政府,經過多翻討價還價之下,到了1933年1月,納粹黨與國會第五政黨國家人民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,1933年1月30日,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拉為新一任德國總理。

希特拉是經合法民主程序上台,有相當的民意支持,但希特拉擔任總理後不夠一個月,便縱火燒國會嫁禍給共產黨,借國會授權來終止公民自由,任意捉拿和殺害共產黨員,一步步摧毀民主,把德國變成極權的國家,到1934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後,希特勒兼任總理與總統,他的獨裁政權更固若金湯,其後希特拉發動戰爭對外侵略,促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塗炭生靈,這是人所共知。

民主可能會選出一個壞人,民選的領袖亦可能步向獨裁,在民主制度時剛建立時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如法國大革命的拿破倫、中華民國建立時袁世凱竊國稱帝、德國的希特拉、近期俄羅斯總統普京打算「降職」做總理來長期執政等。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民主,今天世界絕大部先進國家都是民主國家,大部份民選領袖都把國家管理得很好。人類文明從專制邁向民主,過程雖然荊棘滿途,卻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。(完)

#以上魏瑪共和選舉統計數字材料來自" World War II Almanac 1931-1945, Robert Goralski, P.15 "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